一、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歸因。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高校留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我們多次采訪了來自武漢科技大學不同專業、不同國籍的60多名中國留學生,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深入挖掘他們的心理壓力源。經過總結和整理,發現壓力源主要來自以下方面。
1.生活方面。
本次調查的外國學生主要來自加納、坦桑尼亞、贊比亞、印度、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其母國的氣候條件與武漢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不同。外部環境的刺激容易使學生產生不良情緒[3]因此,一些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容易出現焦慮、壓力過大等問題。外國學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很容易將這些失望歸因于文化沖突和宗教信仰的差異。根據過去的數據,近70%的中國學生是本科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缺乏心理調節能力。[4]他們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障礙和困難。如果他們不及時提供干預和幫助,他們可能會有焦慮和其他不良情緒。
2.學術方面。
此前的研究表明,近40%的中國學生認為語言和文化差異是阻礙他們學習的最大因素[5]在中國培養外國學生的過程中,大多數學校盡可能創造一個全英語的教學環境。然而,由于教師語言能力的差異,一些課程將同時使用中文和英文進行教學。雖然高校一直在實施教學模式改革,如在教學中使用翻轉課堂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但由于個性和文化差異,學生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的合作并不理想。當外國學生接受灌輸教育時,他們很容易與教師發生沖突,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在漢語教學專業中,教師仍然需要用英語解釋,以幫助學生解決認知困難。由于專業詞匯不足,漢語理解能力弱,漢字書寫復雜,教師存在口音問題,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吸收和掌握知識,導致學習焦慮。
來中國的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漢語很難。即使許多外國學生通過了CET-4中文水平考試(HSK-4),他們在日常交流中也會因為膽小、口音等因素而難以正常理解和表達雙方傳遞的信息,無論是在食堂吃飯還是在銀行做生意,這無疑增加了在中國學習的學生的壓力和無助感。
3.未來規劃。
新冠肺炎是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類遭受影響最廣泛的全球性流行病。2020年初,武漢采取了最積極的措施,接受采訪的留學生也聽從了學校的安排,留在了學校。由于疫情期間收到的信息有限,一些西方媒體惡意抹黑中國,使得他們很難對疫情形成正確的認識。同時,由于過度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如果身體稍有不適,就會感到惡心,從而陷入健康焦慮的恐慌。
目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依然不容樂觀。[7]很多留在中國的留學生暫時很難回到祖國,甚至有些學生的家庭也因為疫情去世了。無法回國或回國后無助的局面加深了一些留學生的鄉愁和異鄉的孤獨。這些來自家庭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留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是否繼續在中國學習,是否能順利畢業,是否能在中國找到工作,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疫情加劇了留學生對未來的迷茫。
二、對留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考。
1.切實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
留學生輔導員和其他留學管理人員是國際學生日常教育和管理服務的組織者、實施者和領導者。他們是來中國留學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線員工。[8]他們的個人素質和專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留學生是否能夠對學校和中國有信任感、歸屬感和依賴感。因此,加快提高管理人員素質是建立和提高留學生在中國的心理健康的重要環節。
同時,高校管理人員應具有較強的外語溝通能力。首先,良好的語言能力可以減少誤解的產生,并可以幫助來中國的學生通過言語交流來緩解生活和學習的壓力和困難。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也特別重要。保留管理人員應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幫助中國學生處理學生沖突、學術壓力、情緒問題等一般問題,幫助他們走出低谷。此外,還需要有一定的危機敏感性,[9]可以及時判斷學生的抑郁、焦慮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可以與學校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合作,提前預防,及時干預,避免國際學生的心理問題。此外,還需要提高保留管理人員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來中國的學生來中國學習數千英里。他們必須承認或能夠接受中國的文化傳統。[10]在進行文化輸出的同時,管理人員也應尊重國際學生的文化,相互尊重和理解,實現和平共處。我們應該平等對待,客觀地看待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以欣賞的態度對待國際學生及其文化,不違反中國學生的文化傳統,[11]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中國學生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焦慮。
2.完善心理健康管理機制。
建立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過程的心理健康管理機制,可以確保在生在學校學習的任何階段都能何心理健康問題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響應和處理。首先,在國際學生入學時做好全面的心理健康篩查,及時發現學生中潛在的不適應、焦慮、抑郁等問題,并做出有針對性的后期學校跟蹤和觀察安排。其次,在國際學生正常學習期間,通過輔導員關注、同伴輔導員協助、專家有針對性的指導等多種渠道,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心理健康管理網格、心理問題預防教育、心理危機預警和心理健康動態監測系統。
來中國的外國學生輔導員定期進入外國學生群體,了解外國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及時掌握外國學生的思想動態,盡最大努力消除他們的基本心理障礙。同時,充分發揮外國學生同行輔導團隊的作用,增強外國學生的歸屬感和幸福感,減少心理問題和惡化的可能性。同時,同行輔導員還可以配合教師完成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跟蹤觀察學生心理狀況等日常工作,拓展心理健康監測網絡。
當來中國的學生需要專業人員干預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時,輔導員應及時聯系心理健康咨詢教師提供專業幫助。過去,許多研究建議為國際學生建立一個全職的心理健康咨詢團隊。[12]但在實際工作中,高校聘請的全職心理健康咨詢教師數量難以滿足國內學生的需求,因此很難專門分配相關教師參與中國學生的心理健康咨詢。因此,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跨文化心理咨詢能力,通過對相關教師的系統跨文化培訓,解釋中國學生的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和解決中國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
3.加強來華留學生同輩輔導隊伍建設。
建立國建立一支強大的學生同伴輔導團隊,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營造和諧互助的進步氛圍。研究表明,大多數來中國的外國學生更愿意向同齡人傾訴他們的煩惱。[13]外國學生在面對與自己年齡相近、身份相同、來自同一個國家的學生時,更容易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真實話語。因此,我們可以從留學生中挑選來自不同國家的優秀學生干部作為同伴輔導員,使他們在留學生中發揮主導作用。通過課間交流、宿舍夜間交談、社交媒體互動等方式,同伴輔導員可以深入了解留學生的生活動態、學習動態和心理動態,從而達到全面關注留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當外國學生心理健康異常時,外國學生更容易接受同伴輔導員的照顧,從而更容易取得有效的效果。
三、來華留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實踐。
以作者所在的武漢科技大學為例,該校在中國留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作為留學生在華管理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國際學院定期召開留學生心理健康專題會議,明確提出留學生心理健康工作3-2-1管理制度,即三級管理-兩輪合作-一心輔導,從管理者到實施渠道再到工作方法,為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出了詳細安排。
1.三級管理——建立健全留學生心理健康關懷團隊。
武漢科技大學建立了同伴輔導員-保留管理人員-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三級管理機制,形成了從宿舍到教室到校園的網格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吸引更多人員參與國際學生的心理援助。
在國際學生中,根據宿舍樓層和專業,選擇36名學生擔任同伴輔導員,建立以宿舍單位為重點的初級基層心理工作網格。同伴輔導員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國際學生的困難,幫助精神狀態較差的學生走出低谷;及時向教師報告國際學生的動態,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狀態。
通過對外國學生的日常觀察和同伴輔導員提供的信息,輔導員和班主任可以針對心理狀態較差的外國學生進行心理護理,形成二級心理危機防控網格,盡可能將外國學生的心理問題遏制在萌芽狀態,避免更嚴重的后果。
作為全校心理工作指導單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選派專業心理咨詢師與輔導員、教師合作,承擔留學生在中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任務,以更專業、更系統的方式解決留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三級聯動,武漢科技大學建立了全過程保障的高素質心理健康保健團隊,為留學生在中國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疫情期間,有效預防了留學生極端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2.兩驅合作-利用信息技術線上+線下全覆蓋管理。
疫情期間,武漢科技大學利用互聯網信息為來華留學生提供在線心理咨詢、在線課程、家校聯系等服務。通過在線語言課程和口語培訓,降低留學生在中國生活交流的壓力;通過播放中國文化宣傳片,向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適應中國生活;專門為留學生建立了一個在線心理咨詢小組。小組內有語言教師、保留管理人員、中國學生志愿者等人員與留學生進行交流,打造溫馨的網絡精神之家,緩解留學生焦慮,在中國獲得歸屬感。同時,國際學院的中國學生和國際學生共同開發并運營了心跡微信小程序。國際學生可以在小程序中匿名告訴自己的煩惱。心理健康老師和學生志愿者看到后會一一回復,幫助他們分享煩惱,并根據需要提供線下輔導。2020年武漢科技大學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心跡項目獲得校級金獎。
3.一心輔導——開展特色校園活動,營造留學生歸屬感。
為了減少和緩解國際學生在學校的不適應,堅持同化管理的理念,武漢科技大學努力為國際學生和中國學生創造共同交流的條件。目前,在學校的所有活動中都有國際學生。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國際學生可以深入體驗武漢當地的文化特色,使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增強他們融入當地文化的意識,增強他們在中國學習的自豪感。學校舉辦的年度國際文化交流節已成為中外學生交流的高質量平臺,并多次受到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同時,學校還根據不同地區、國家和學科和專業,經常舉辦有針對性的特色文化交流活動。在加強中外學生科研合作的同時,也建立了更多更好的伙伴關系,有利于中國國際學生的學術發展。
4.典型案例分析。
2020年疫情期間,學校2019級臨床醫學專業的20年疫情期間無法回國,母親在烏干達因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不幸去世。得知這一消息后,該學生一度陷入嚴重抑郁,甚至有自殺的念頭。當保管人員得知此事后,他們立即展開了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援助行動。在此期間,同伴輔導員24小時陪伴他,以緩解他的悲傷和焦慮;輔導員和老師多次與他交談,了解他的生活狀況,并聯系烏干達駐華大使館,幫助他申請國家政府獎學金,解決他的生活問題;心理健康中心的專業老師為他安排了一對一的心理咨詢幫助,幫助他找到了學習的動力。通過3-2-1心理健康工作機制,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學生不僅克服了抑郁和焦慮,順利走出了困境,還積極參與了學院的籃球比賽,從中獲得了成就感,找到了學習樂趣。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留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相對于過去發生了變化,留學生也需要隨時更新自己的管理思維,認真了解留學生在中國的心理。